大皖新闻讯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英雄史。在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弘益配资,大皖新闻记者专程采访了池州籍抗美援朝老战士胡光喜,通过老人的讲述,重新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

93岁老战士回忆战场时光仍历历在目
今年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胡光喜住在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高坦居委会上街组。记者在其屋前见到胡光喜老人时,他正准备出门打牌。这位出生于1932年的老人,如今依旧身体硬朗、口齿清晰。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上的种种经历时,胡老描述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据介绍,1951年4月,年仅18岁的胡光喜在老家贵池参军入伍。他与多名同期参军的战士一同从芜湖出发,坐火车前往东北抚顺。在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短暂的防空演习后,同年7月,胡光喜等人从安东入朝,随后补充至27军特务团二营机炮连,担任通讯员。
尽管时隔多年,93岁的胡光喜仍记得跨过鸭绿江那天的情景。“那天是吃过晚饭后,大约五点钟,每个人发了一块雨布、一双胶鞋、一小袋高粱米,还有两个手榴弹、一个急救包,我们就这样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我是从安东入朝弘益配资,要过鸭绿江大桥,当时部队在桥上刚走到桥中间,美军飞机就来了,战士们都争分夺秒地往前跑。”胡光喜沉重地描述着当时的情景,“美军飞机不管到哪都是一通轰炸,现场的照明弹把黑夜照得比白天还亮。我们过了鸭绿江后,桥就被炸毁了,我们过来后还要尽快把桥修好。为了躲避美国飞机的轰炸,那段时间我们白天只能在山林里宿营。”
回忆起战场上的往事,这位耄耋老人的眼里闪烁着别样的光。之后,胡光喜所在部队继续行军,到达龙塘里附近的4932高地并坚守在此,进入阵地后便开始修工事、挖坑道。行军时,部队常遭遇敌机空袭交通运输线,听到敌机来袭,队伍通讯员要立即打防空枪报警,随后汽车司机关闸闭灯、摸黑前进,以此保障前线的粮弹供给。
谈及战场上最难忘的事时,胡光喜老人回忆道,1951年年三十晚上,部队接到命令,要去龙塘里火车站运军粮。“当时整整四列火车,装满了高粱米、小米、白面、猪肉等物资。因为是春节,班长就说让会包饺子的留下来,其他人去卸粮食。”胡光喜介绍,“当时我年纪小,被连长叫到周边放哨。刚走出车站,我就发现有特务在炸弹坑发报,便立刻报告给连长。连长当即下令全员撤退。没过多久,四架敌机就投下燃烧弹、照明弹、炸弹,轮番轰炸。”由于报告及时,全连指战员无一伤亡,但祖国后方运来的粮食全被烧毁。事后,胡光喜收到了营、连两级的通报嘉奖。

胡光喜与老伴合照。
“我的命是牺牲的烈士拿命换回来的”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阵地的供给也时常不足,我们只能自己多带炒面粉等干粮。冬天的时候,只能把雪水化开了喝。虽然难以下咽,但在朝鲜前线,能有一口吃的就很不错了。”胡光喜告诉记者,战士们还能捡到美国士兵遗留的罐头,“这在那时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很多人只能用勺子弄一点放嘴里尝尝。当时天气又冷,零下40℃,很多人都冻伤了。”
回忆起战场上的景象,胡光喜老人至今仍觉得惊险。“有一次,我白天牵着马给前线的战士运送物资,被敌军飞机发现了,飞机一直跟在我后面追。没办法,我只能把马放走,自己隐蔽起来。当时飞机的机枪差一点就打中我了,我穿的棉袄都被烧了个大口子。”
和很多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一样,胡光喜说“自己去的时候就没想过要回来”。“战争是很残酷的,每天都会死很多人。再加上当时志愿军的装备跟美军是没办法比的,美军的飞机、坦克又多,我觉得自己能活着回来已经相当幸运了。”

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胡光喜的心里很不好受。“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些战友埋的位置,很多人在阵亡后就埋在了山脚下。当时跟我一起的战友,很多人都是安徽这边的,有铜陵的,还有贵池马衙的。”说到这些,胡光喜的语气里满是悲伤与无奈。
在朝鲜战场上待了两年左右,1953年7月回到祖国后,胡光喜任27军81师高炮营一连一排一班班长。1957年5月,他复员回到了贵池老家。“我一直觉得我非常幸运,我的命是那些牺牲的烈士换回来的。”胡光喜告诉记者。

胡光喜如今仍坚持每天种地。
回到老家贵池梅村后弘益配资,胡光喜先后担任过大队书记等职务。1959年与妻子结婚,两人共生育6个女儿,如今孩子们都在贵池本地成家立业,最大的女儿也已62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90多岁高龄的胡老仍坚持每天在菜地里劳作,闲暇时还会出去打打牌。“现在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的,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我觉得很满足。”结束采访时,胡光喜笑着对记者说。
360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